大学原文全文及注释(《大学》原文和翻译古诗文网)

2022-02-09 10:16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论述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

上大学的路,就是要开明,要亲民,要做到最好。然后知止有一个决定,然后它可以安静,然后它可以解决,然后它可以解决,然后它可以解决,然后它可以解决,然后它可以解决,然后它可以在考虑之后实现。事情有始有终,知道顺序就可以偷工减料。

想先统治国家的人,想先统治国家的人,应该把家人聚在一起。如果你想让家人在一起,先修复身体;要想修身体,先修心;想真诚,先真诚;如果你想真诚,你应该先知道它。知道它存在于事物之中。学了东西,你就知道自己是什么,然后你会真诚,然后你会真诚,然后你会正直,然后你会培养自己,然后你会培养你的家庭,然后你会被国家统治,然后世界会和平。

从皇帝到庶人,一个是修身。那些在治理末期陷入混乱的人将无法做到这一点。厚的是薄的,薄的是厚的,不厚的什么都没有。这被称为知道这一点,这被称为知道这一点。

所谓真诚,不要欺骗自己。如恶臭味,如情欲,这叫自谦。因此,绅士必须谨慎和独立。小人游手好闲,到处走,见了君子然后厌倦,为其无能而战,专注于其善良,这是不好的。人看自己,如果看到自己的肝和肺,那就不好了。这意味着诚实在中间,但在外面。因此,绅士必须谨慎和独立。曾子说:“十眼看,十手点,是严!”富贵之家,贤惠之身,宽广之心,肥美之身,所以君子必诚。

诗中说:“淇澳州有青竹,有斐济君子。如果你热衷于讨论,如果你像磨坊一样被切割,如果你有斐济绅士,你就不会感到尴尬。“如果你是学者,道家也是;若切如磨,自学;Xi剑Xi,你也不好意思;兮兮Xi,威仪也;如果你有一个斐济绅士,你不能看不见他。道德经,百姓不能忘。诗:“余!以前从未忘记。“君子可以贤惠亲亲,小人则可以自得其乐,利其利,使其永世不忘。康鹏说,“克明德。”达嘉说,“顾是天命。”皇帝说,“克明君德。“这不言而喻。唐的盘子上写着:“如果你在变新,每天都在变新,每天都在变新。”康鹏说,“做一个新公民。《诗品》曰:“周虽旧态,其命新。“因此,绅士会竭尽所能。诗曰:“国在千里之外,惟有百姓能止。”诗:“勉黄漫鸟,止于山角。孔子说:“当你停下来的时候,知道你停在哪里,你能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只鸟吗?”诗:“文王,止于纪靖。“君子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与人守信。孔子说:“如果你听一个诉讼,我还是一个人,我一定会把它变成非诉讼!“无情的人不能做到最好,他们害怕人们的愿望。这叫知此。

所谓修养,就是在正确的头脑里。如果你生气了,你就不对了。如果你害怕,你就不对。如果你快乐,你就不会是对的。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对了。心不在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而不听,食而不知其味,这说明修养是在正确的头脑中。

俗话说,一个家庭正在修复身体的人,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恨什么就是什么,他怕什么就是什么,他哀悼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他爱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有句老话:“人不知子之恶,苗不知大。”这意味着如果你不照顾自己,你就不能照顾你的家人。

俗话说,治国必有家,家不能教,能教的不能教。所以,君子在乡下受教育,不出家。孝,故事也;哥哥,这么久也;善良,所以张扬也。康玉说:“如果你是个孩子。”真心求,虽然不远。那些没学会领养儿子然后结婚的也是。一家一国兴旺;一个家庭给予,一个国家给予;一个贪婪的人,一个国家作乱,其机会就是如此。这意味着一句话是一个心的问题,一个人将决定国家。尧舜以仁领天下,民从之;桀桀桀带领世界走向暴力,人民也跟着走向暴力。他们的命令与他们想要的相反,但是人民不服从。所以,君子有己而后求他人,无己而后不求他人。隐藏自己不原谅的,却能告诉别人的,什么都没有。所以,治国在国内。诗曰:“桃死其叶蓁蓁,子归其家,适其家。”合适的家庭成员可以教中国人。诗:“易弟。”你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然后你可以教人。诗中说:“是四国。”他的父子兄弟遵循法律,然后是民法。这意味着治理国家是在自己家里。

所谓天下治国之人,老而孝顺,久而孝顺,顾孤儿,顾百姓,这就是君子有尊严感的原因。如果你在顶端是邪恶的,不要让它变得更糟;作恶,不做事;邪在前,不在序;什么是后邪,不要把它当成前邪;如果你右边邪恶,就不要给左边;向左恶,不向右恶,叫礼貌之道。诗词:“音乐只是君子,为人父母。”人民做得好的,人民讨厌的,这叫人民的父母。诗曰:“节在南山,魏严,名师殷,而民有大彻大悟。”如果你有一个国家,你不能粗心大意,你会被全世界屠杀。诗中说:“不丢殷老师,严以律己,不容易,可与神匹敌。”如果你得到了公众,你就会得到国家;如果你失去了公众,你将失去国家。

所以先慎于德的才是君子,谁有德,谁有土,谁有土,谁有钱,谁有钱才有用。美德是基础,财富是目的。在首都之外,在终点之内,为民争夺,是因为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所以,是人矛盾了自己的话,也矛盾了自己的话;如果货物进了,也就出了。康鹏说:“只有命运不正常。”如果你好,你会得到它;如果你不好,你会失去它。楚国说:“楚国没有宝藏,但善良是宝藏。”罪犯说:“死人没有宝,但照顾亲人才是宝。”

秦信誓旦旦说:“臣若优柔寡断,无别技,则心高气傲,宽容大度。人们拥有技能,如果他们拥有技能的话;一个人的仁慈和他自己的一样好。能包容就好,这样可以保护我的后代和人民。有本事的人是嫉恶如仇,而有德的人,是不可能违背的。我不能忍受,所以我不能保护我的后代和人民。多么危险!”只有仁者放手,迸四夷,与中国不一样。这意味着只有仁慈的人才能爱别人和邪恶的人。看到了就抬不起来,先抬不起来就死。看不好就退不了;如果你退缩,你不能匆忙;如果你通过了,你就不能。好人讨厌的,坏人喜欢的,都是刷人的本性,祸从口出。所以,君子有之。

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大学》赏析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郑重声明:本文大学原文全文及注释(《大学》原文和翻译古诗文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取,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